论心理教育与德育在新时代的关系★解密2314★
[摘 要]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 心理教育也起到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理论、方法、内容及运行机制等存在差异。加强心理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同时应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相互作用,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德育;心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与心理教育既有异同,又有联系,只有有机整合,才能体现德育工作最大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作用,共同实现社会发展和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异同点
德育是教育者利用现有的思想理论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宣传,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所需要的人及活动过程。心理教育是运用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性服务工作,根本指向在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培养良好健康的人格。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具有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是有异同的。
(一)内容的异同
德育教育始终充满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和平、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民族和法制等。心理教育的内容无阶级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学习生活、智力发育、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培养、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病态心理等。
(二)理论基础有异同
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教育学》、《德育学》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培养现代人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良好道德品行的过程。而心理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根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技能,促进个体个性的塑造和身心全面发展,它更强调个体的兴趣、需要、自我实现等方面。
(三)教育原则的异同
德育的主要原则是政治性和德育性原则,有明确的是非价值取向。心理教育的主要原则是根据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帮助,解决其心理矛盾,培养正常的身心能力。
(四)目标侧重点的异同
德育按政治和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德育工作目标是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的好公民,解决公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道德所关注问题。心理教育目标是帮助个体培养健康心理、解决心理困扰,辅导治疗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挖掘个体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维护身心健康,树立良好人格。
(五)工作方法的异同
德育工作主要按照社会规范来培养个体的行为规范,侧重社会要求,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宣传教育,促进其在政治立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提高。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宣传、谈心、评价、模仿、规范、榜样等,要求个体必须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具有集体性、公开性的特点。而心理教育则是从有益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角度,重视个体自我意识完善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更好地了解自我及成长。心理教育中的主要方法是测量、矫正、辅导、治疗等,有一定的心理的参照标准,但是一个个体主动构建、改造其心理世界的过程,对个体的心理教育要本着尊重、理解、信任、保密的原则,没有对个体的心理予以否定的权利,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特点。
(六)教育者的要求和角色的异同
德育工作要求全国上下人人做,领导教育职工、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等等,德育工作者要居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进行宣传、榜样、教育。心理教育要求具备一定心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取得合法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去帮助和服务大众,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素质老师等等,心理教育工作者处于帮扶地位,其任务是咨询、帮助、辅导对方[2]。
(七)个体观的异同
德育把个体当作塑造的对象,在关系上重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强调教育性。心理教育把个体当作帮助、服务的对象,在关系上重视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强调人格。
(八)教育者的要求和角色的异同
德育工作要求全国上下人人做,领导教育职工、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等等,德育工作者要居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进行宣传、榜样、教育。心理教育要求具备一定心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取得合法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去帮助和服务大众,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心理素质老师等等,心理教育工作者处于帮扶地位,其任务是咨询、帮助、辅导对方[2]。
二、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德育与心理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异同,两者是相互独立、各具特色,不能替代的,但两者又有一定密切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相辅相成的。主要表现在:
(一)有一体的实践过程
就个体而言,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通过心理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互帮互助来加以解决。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心理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心理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德育原理和政治的需要会做德育工作[1]。
(二)有可遵循的规律
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社会关系、尊重价值、重视发展、正面教育为主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都是德育与心理教育共同遵循的规律。
(三)有相同的教育途径
课堂课外教学、学科渗透、管理者、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教师的工作、社团工作、宣传阵地、实践活动、优化环境、家校配合、谈话谈心等是德育与心理教育都可采取的途径。
(四)有密切的工作方式
个体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科学心理技能配合解决,而个体的某些心理问题也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排除。
(五)有互帮互助的职能
心理教育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明确了其自身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帮扶者和治疗者。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成才人人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个体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心理教育通过教育辅导个体,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宣传和榜样,反过来对个体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作用,二者互帮互助共同促进个体的成长。
(六)有相互交叉的共同点
德育主要使个体在政治思想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路线、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人格内容,如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职业选择、挫折应对、情绪调控等。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和作合法公民的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心理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健康心理,它的实施为德育工作提供了补偿。德育和心理教育都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教育解决个体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
(七)有共同的目的
德育与心理教育虽在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教育而言,在教育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人的素质是整体,因而对人的教育也是整体。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个体综合全面发展,所以两者都是为教育整体背景服务的。两者教育对象都是个体,基本职能都是“育人”,其工作的内容都是个体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所以德育与心理教育必然存在关联。
三、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从机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一)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冲击,社会人群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焦虑、失眠、自卑、自杀、反社会人格等心理问题,也发生了诸多危害社会和自身的事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增加和充实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要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个体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发展交往、设计生活、追求目标等,还要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教育有助于个体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个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个体正确的自我意识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悦纳自己。他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我的优势和不足,有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教育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德育工作者应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在工作中尊重个体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个体;要善于满足个体的合理需要,激发个体的高层次需要,调动个体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个体,使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3]。
作为整体教育坚持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德育与心理教育功能的同构共建,使德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个人心理需要。个体品德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这样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会更有效果。同时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补充渗透,对加强和改进德育而言,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思路和整合力量的一种举措,心理教育侧重于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关注的是个人心理平衡,以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为目标,更有利于把握个体的思想脉搏,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心理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德育教育与个体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个体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个体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使个体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个体生活、学习工作,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个体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个体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锻炼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情感,提高心理素质[4]。
四、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机整合
在社会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心理教育各有优势。结合心理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个体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实效;结合德育开展心理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从思想上解决一些因失误造成的心理偏差,从而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机整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效果。
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中
(一)
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在对个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对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个体的身心潜能,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心理教育从个体的心理需要出发,遵循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让个体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谈话沟通、心理换位、行为训练等合作的、民主的协助过程来开展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思路,如果将心理教育理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就要求社会一切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将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营造利于个体身心成长校园心理环境。同时德育应真正将个体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将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和延伸,在关注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同时更重视个体的心理品质。
(二)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教育
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技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调试,改变过去那种单项教育方法,给他们自己选择、判断的机会和空间,教给他们正确判断的方法,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和解决心理问题。
(三)进行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通过科学的心理学技能引导个体去领悟和调适,使个体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真正转变成个体的佩服认可,变成他们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在德育教育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现代工作中,不仅重视党的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认知、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等内容纳入德育教育内容中来,使个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五)人格、德育和心理教育有机整合
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也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行、情、意的发展过程,而知、行、情、意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等人格要素上。因此,人格的发展与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6]。
(六)现代教育实施者相结合
社会、学校由同一个组织或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德育与心理教育工作,统一计划、研究和实施,防止出现德育与心理教育“一国两制”。德育工作者要学习后能够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心理教育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后也要能够从事德育工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根据个体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既做德育工作,又做心理教育工作,从而提高科学性和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2] 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5):81-84.
[3] 路 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4] 张继文.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焦作大学学报,2003,(4):89-90.
[5] 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14-16.